一段时间以来,由于医疗环境的影响,医疗界“保守主义”盛行,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医生在诊疗过程中,从心理到行为都非常保守,尽量按照最严格、最僵化的规范,采取低限的诊疗措施,绝不轻易越“雷池”半步,,唯恐打破常规积极能动地治病救人却达不到患者及家属满意的效果,反而给自己带来天大的麻烦。然而,在2014年12月20日我值班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情,我看到了一名优秀医生在抢救一名患者所表现出的敢于处置、敢于承担的“冒险精神”,使我受益匪浅,终身难忘。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,在当日夜间10点,急诊室来了一名 63 岁男性患者,症见右侧胸部剧烈疼痛难忍,呼吸困难、烦躁不安、大汗淋漓,查心率125次/分,血压180/90毫米汞柱,急查心电图窦速,ST—T改变不明显,当时凭印象出发,首先考虑为急性心肌梗塞,而从体征及心电图检查不予支持,这样复杂危重病人,诊断不清楚的情况下,只能给予对症处理,给其含服扩冠药物,肌注杜冷丁症状无任何缓解,倪海燕主任综合各方面情况,考虑为肺梗塞,然而诊断肺梗塞需要一系列的理化检查证据,如肺部强化CT等,在当时那种情况下,做这些检查是不可能的,倪海燕主任向患者家属简要交待病情,她认为凭感觉凭经验是急性肺梗塞,找到明确诊断证据需要时间,待证据找到了,患者可能已致命,转入上级医院耽搁时间,路上随时有生命危险,目前应马上溶栓治疗,否则后果不堪设想,家属听后同意溶栓治疗,立即尿激酶150万单位静脉输入,一小时后,患者疼痛逐渐减轻,呼吸平稳,情绪亦稳定下来了,各项生命体征亦也平稳,后入院常规抗凝治疗,入院后第二天做心脏B超、肺CT检查,支持急性肺梗塞诊断。 由我们倪主任对该患者果断的处理,使我悟出了一些道理,对患者而言,在“致命危险”和“有希望获救”之间,他们自然愿意选择后者,但有希望获救并不能代表肯定能获救,一旦抢救不成功,可能患者家属埋怨,同行的不理解,甚至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,该患者也可因为诊断不清采取一些对症处理及转院处理,但后果肯定不乐观,然而医生没有违反任何医疗原则,主任果断采取超常规措施,凭直觉行事,说明她首先考虑的不是规避自己的风险,减轻自己的责任,而是宁愿冒很大的风险,尽最大努力抢救患者生命。这里面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寓意,主任的直觉绝对不是想当然行事,而是得益于其娴熟的医学理论知识,多年反复的临床实践,是长期知识的积累与沉淀,而绝不是胆大妄为、无知无畏的莽汉,是一种艺高人胆大的表现。正如马克思所言:“在科学的道理上没有平坦的大道,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崤攀登的人,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”。由此我体会到医生的这种“冒险精神”是何等重要,多么的可贵,我们每位医生都要培育自己的这种“冒险精神”。当然不是说医生可以罔顾医学知识,无视基本操作规范而盲目冒险、大肆蛮干,而是说必须在尊重医学知识,积累丰富临床经验,不断提高自己的理性认识,特别是在尊重患者生命,以救治患者为唯一目的的前提下,敢于突破常规,临危处置,采取难以百分之百确定后果的诊疗措施,反之如果没有这种“冒险精神”患者可能“九死一生”,正是有了这种“冒险精神”使患者“九生一死”。而这种“冒险精神”的强大动力我想不是任何人强迫而为之,而是缘于医生的一种自发的神圣的责任吧! 愿我们每位医生都将有这种“冒险精神”吧! |